导航菜单
全屏背景
全屏背景
全屏背景
全站搜索
搜索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9:00-24:0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4006-880844
7*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文章正文

“党建+”视域下构建12345协同育人机制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
作者:王茹 姚梦竹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布于:2023-12-07 15:43:04    文字:【】【】【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破解新时期传统行业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堵点为切入点,以提高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落脚点,着力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和平台载体,探索形成12345协同育人模式,提升行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12345协同育人模式内涵为发挥1个核心引领——以党建引领育新人为核心,发挥党建优势和学科特色优势,构建2个协同——协同第一和第二课堂两个课堂和联动思政工作与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推动3大工程,汇聚3力融合——以“强基工程”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以“塑形工程”探索全员协同机制,提升队伍创新力;以“赋能工程”打通“家、校、企”联动机制,提升平台融合力。升级4大文化育人载体——“罗盘指引——党建思想文化育人,地质锤锻造——专业课程文化育人,放大镜辐射——科学家精神示范育人,草帽护航——心理育人”,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该机制在地球科学学院试点,推动了所在学院推动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顺利结题验收,体现了全校唯一获此两项荣誉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效。
一、机制破解问题
  该成果主要针对目前地学院本科生培养存在的“学生一志愿录取率较低、过程培养力量不足以及输出平台载体有限”的三大问题,进行系统性破解,深刻剖析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突出12345育人模式的“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党团班一体化协同提升机制,政、企、家、校四方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联动机制,切实构建起“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大格局,树立“大地之光”文化育人品牌。
  (一)一志愿录取率下降趋势下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不高
  油价低迷导致学生及家长对石油传统领域认知存在误区,地质教育出现“边缘化”,专业招生出现“市场失灵”,近三年本科招生生源一志愿录取率下降,调剂率增高。学生在入校前并不了解地质专业的内容方向,家长容易受传统认知影响,认为学地质是劳累的、漂泊的。双一流学科招生吸引力不足,本科生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入校后学习主动性不足,专业认可度较低,从业相关度较低。
  (二)“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微观层面协同育人机制不畅通
  教育部从三全育人的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布局,学校从中观层面出台十大育人方案,但在学院微观层面存在着落实执行不到位、体制机制不畅通以及家校企协同不系统等难点和堵点。从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最新视角,以德智体美劳大教育体系建设为指引,如何构建与教育评价改革相匹配的课内外一体化思政育人协同机制,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群体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政育人作用,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目标下学生培养载体和空间拓展不足
  面对新时期能源行业发展转型升级需求,以培养行业领军人才为导向的育人载体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实践性。传统教育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文体”等现象,与行业接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不足,缺乏校外政府企业社会联动,人才培养效果与行业发展脱节,难于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野外实习基地拓展不及时、维护不到位,无法全面呈现地学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技能;学生现场实践的锻炼机会较少,实训实践平台较为单一。
二、典型做法
  近三年,通过12345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解决了“人的协同、机制的完善、载体的拓展”几大难点问题,学院内部思政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已逐渐形成,建立起班主任辅导员“同开一个班会”例会制度、“同进学生宿舍”下沉宿舍制度以及“共同破解难题”的会商机制;家校联动机制以及以“党建+”模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均已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联动推进大教育体系落地,通过智育、美育和劳育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过程协同育人实效。
  (一)“1”个核心:发挥党建优势和学科特色优势为核心引领
  学院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建立“党建+”模式的师生支部共建、实践基地共建以及党团班共建等模式,确保各项育人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和平台的建设管理,强化文化育人力量。
  (二)“2”方联动:第一和第二课堂联动、思政工作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联动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实施“大教育体系”建设和“时代铸魂育人”工程,围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实现了“党建红+地学蓝”的融合,在专业实习中融入红色主题教育,打造行走在“祖国山川大地”上的大思政课。以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学科竞赛以及素质拓展等为载体,有效将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优势互补,有效联动,形成“六有”工作经验--“有政治”强化思想引领、“有温度”服务青年解困、“有氛围”文化浸润生心、“有品牌”特色无碍突破、“有平台”夯实组织建设、“有交流”双向输出引入。
  (三)“3”力聚合:强基工程-党团班一体化提升组织战斗力;塑形工程-探索全员协同机制,提升队伍创新力;赋能工程-打通“家、校、企”联动机制,提升平台融合力

  1.强基工程:学院积极打造党团班一体化协同提升强基工程,形成12对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班团支部的结对子,以项目化运作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实践活动,做实“强基、铸魂、塑形”提高组织力。以“导学团队、科研攻关团队”为依托,创新设置培育党支部,将党建活动贯穿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中。

  2.塑形工程:加强班主任、学业导师、辅导员的思政专业能力提升。学院实施“职业能力提升——每周沙龙分享”,建立“三全育人”导师团队,制定“石英计划”创新创业孵育工作方案。注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养选拔、过程性指导、综合性考评等环节,推动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做好学术科研引导和就业指导相关工作,切实提升协同指导管理工作成效。

  3.赋能工程:学院把“精准”家访的家校联动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学院学生教工党支部+学校副校长+学校机关党支部+校外企业党支部”的“1+4”共建共创模式,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携手奋进”的育人新格局。
  (四)升级4大文化育人载体
  学院升级四大文化铸魂育人载体,“罗盘指引”为党建文化育人,以党建起引领统筹布局,发挥党建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功能各有侧重的育人载体;“地质锤锻造”为课程文化育人,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文体在地学课程的融合,突出地学文化内涵,以四大课程思政基地为依托打造“专业实习+思政教育”融合的特色地质实习;“放大镜辐射”为科学家精神引领,通过“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扩大地学文化影响力;“草帽护航”为心理育人,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多举措推进心理与思政相融合,助力学生成长。
  (五)“5”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德育铸魂,以思政教育为指向标。在课堂专业教学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元素;在野外专业教学中,寻找红色革命遗址等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结合新生教育、开学第一课、班团会、主题教育等时机,创新学习形式,督导学、研讲学、践比学“三学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根铸魂。
  2.智育固本,以学风建设为奠基石。依托“大地之光”学风涵养工作室,以心勤学,以勤学带自律;以帮促学,以帮扶带成才;以行助学,以资源带实行。依托优势学科搭建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培养的智育格架,建立地质学科创新创业竞赛培育计划。创资源,挖掘竞赛平台;抓行动,落实科研训练;建氛围,举办覆盖专业课程的学科竞赛体系。通过全国油气地质大赛、普地大赛、大地构造知识竞赛等营造地质专业学科竞赛生态。
  3.体育强基,以强健体魄为动力源。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同时设立野外生存课程,结合地质实习融入自然,强健体魄;开展团校素质拓展,提升能力、强化育人;举办特色体育活动,乒乓球赛、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参与校级体育赛事,运动会、石油杯各类赛事。
  4.美育润心,以美育熏陶为风向标。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地质素描和地质摄影课程,开展“地质美”讲座,野外手绘作品征集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追溯桑海沧田变迁历史,注重提升学生审美追求与人文素养。开展地学元素文创作品设计、举办迎新晚会、军训汇演等文化艺术活动,发掘地质之美,弘扬地学文化。
  5.劳育力行,以志愿实践为品牌项。依托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精品课程示范基地等优势平台,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形成圆梦、初心、溯源、丰碑四大IP,构建“大地之光”实践育人品牌。打造以蒲公英青协为代表的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标准化志愿服务认证和表彰制度,制定“一院一品”劳动教育方案,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三、推广经验
  (一)打造“党建引领、统筹布局”的思政育人系统模式,坚持协同联动与互补融通相结合,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
  学院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育人功能各有侧重的“课堂教学、学术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心理疏导”六大主体相互联动的“大思政”格局。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协同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思政工作主线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辅导员和班导师等“关键少数”群体,夯实育人出发点,凝聚育人向心力,充分发挥不同群体的协同效力,通过平台搭建和体系构建等纵横交错的方式,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深度”。
  (二)搭建“内外结合、协同发展”的立体教育平台,坚持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相结合,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新常态。
  学院坚持将学生培养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会贯通,从课堂理论学习到课外动手实践,形成“教、学、赛、研、用”为一体的结构科学合理、资源配置均衡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打破课堂局限,整合多方资源,激发“生师校家社”五大主体的活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养、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对接协同,实现育人主体互动,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平台共建,育人力量整合,构建多维协同、内生驱动的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机制,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广度”和“效度”。
  (三)完善“德育为先、五育共进”的综合评价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树立育人全面考量新理念。
  学院持续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贯穿育人教学全过程,多角度科学分析思政育人工作的优势和短板,破立并举、扬长补短,全面打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等育人边界,推动实现五育贯通融合一体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
图片
最新文章
自定内容
Copyright◎2009 -2018 CPC71.org.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服务: tg@cpc71.org.cn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邮箱: web@cpc71.org.cn
保护隐私党建先锋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18118号-1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小龙(中共党员)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821号


图片
全站变灰
空白边框